湖北日報訊 記者 胡瓊瑤
  58歲的丹江口市均縣鎮移民鄒全忠,怎麼也忘不了2012年冬天的那個夜晚,因為南水北調工程建設,舉家搬至10公裡外的核桃園村。如今聽說快通水了,首都人民將喝上丹江口好水,鄒全忠感慨萬千:“我們移民盼著這一天,所有的犧牲也是值得的。”
  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蓄水,24萬畝土地被淹,庫區18萬名十堰人不得不告別故土,遷徙他鄉。
  令人唏噓的是,有的人是第二次,甚至第三次搬遷。從1958年丹江口大壩開建,1967年開始蓄水,就有28萬十堰人離開家園,40多萬畝土地沉入江底。
  今年72歲的周天學就親歷了3次搬遷。故土難離,周天學告訴記者,每一曲離歌都令人心顫,有的人望著老屋默默流淚,有的老人趴在老伴的墳頭撕心裂肺,有的人悄悄捧一把黃土塞進口袋里。親情遠隔,風俗習慣要重新適應。房屋可以異地重建,但鄉愁的眷戀,以及那份看不見的心靈撕裂,難以縫補,無論他們棲居何方,那一片故土已成為他們心裡永遠無法抹去的記憶和傷痕。
  遙遠陌生的生活環境,截然不同的生產方式與風俗文化,一切從零開始,談何容易?如今在潛江、團風等地移民新村,移民們雖然住上了寬敞的新房子,仍難掩對故土的強烈不舍。
  從不解到理解,從抵觸到服從,這些移民最終為國家大局做出了犧牲。
  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,庫區移民大多只會從事跟水有關的產業,搬遷後,不得不重新開始學種田、學種菜、學做生意。鄖縣柳陂鎮興盛村搬遷到潛江的移民狄軍,以前在十堰開車,連鋤頭是啥樣都不知道,來到潛江後,狄軍開始模仿別人種田,記者見到他,他已是一個小有名氣的種糧大戶了。
  棄業舍家為國家,庫區百姓的犧牲體現在方方面面。十堰號稱中國黃薑之鄉,但黃薑加工威脅丹江口水庫水質,幾乎一夜之間,112家黃薑加工企業全部關閉;三面環水的均縣鎮曾經家家戶戶從事網箱養魚,為護水質,今年丹江口市取締庫區網箱,均縣鎮數千漁民被迫轉型……
  (原標題:故土難離 庫區兒女寫大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d21gdubd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